- 信息来源:市政府
- 发布日期:2022-11-08 15:18
- 浏览次数: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单位):
《泰州市数智赋能行动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泰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泰州市数智赋能行动实施意见
为全面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61号)、《省政府关于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2〕44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新部署,围绕建设数字泰州目标,创造性实施数智赋能行动,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加快各领域系统性重塑、整体性变革,推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城乡的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确保数字政府建设正确方向。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力聚焦政务、经济、民生等重要领域,让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惠及全社会。
3.坚持集约建设。树牢全市“一盘棋”思想,运用系统思维,加强对全市数字政府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建设覆盖全市、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数字政府体系。
4.坚持融合创新。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引领作用,注重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数字化转型助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治理法治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
5.坚持数据赋能。建立健全数据治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流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
6.坚持安全可控。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全面构建制度、管理和技术衔接配套的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守住网络安全底线。
(三)工作目标
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潮流,抢抓数字技术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新技术、新要素在引领数字政府发展新阶段的内核价值,经过3年的努力,全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度规则、数据资源、平台支撑、安全保障等数字政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府履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普惠服务高效化和协同治理精准化取得重要进展。具体是:
——框架体系基本确立。2023年,夯实“平台+大脑”底座。启动打造公共数据平台和数字资源系统,提升数字资源统筹管理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目标、思路、举措等理论体系初步建立,平台技术支撑、业务应用管理、数据共享开放等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示范应用成效初显。2024年,完善“系统+跑道”架构。构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城乡系统,为四大专项行动在架构中统一部署、创新实施提供跑道。数字化转型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更加健全。各地各部门数字化转型有序推动,一批大数据示范应用实施。
——转型目标基本实现。2025年,巩固“应用+赋能”成果。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应用,探索“一地创新、全域共享共用”模式。数字化转型的理论体系丰富完备、制度规范体系成熟定型。政府履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政府有力引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城乡发展。
二、架构设计
(一)统一端口。对外服务门户为“泰州通”App,对内工作门户为“泰政通”App。
(二)智慧大脑。打造智治大脑、产业大脑、民生大脑、城市大脑等。
(三)应用支撑。构建一体化数字资源平台(IRS)、政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等。
(四)数据资源。汇聚政府数据仓(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企业数据仓、物联网数据仓和互联网数据仓。
(五)基础设施。夯实政务云、政务外网、政务内网、感知网和安全防护设施。
三、主要任务
数智赋能行动分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城乡四个专项行动。数字政府围绕政务服务“一件事”改革,数字经济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社会围绕“智慧健康”,数字城乡围绕“城市生命体征”试点先行。
(一)数字政府专项行动
围绕“管”和“服”,立足企业群众的政务服务需求和办事获得感、满意度,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政府治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构建整体高效的政府运行体系、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公平公正的执法监管体系。
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大数据管理局)。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
工作要求:建设智治大脑,推动部门核心业务数字化应用迭代升级,建立重大任务运用数据科学决策、精准执行、风险预警、执法监管、服务保障、督查督察、绩效评估、成果运用的体制机制,健全高效协同、综合集成、闭环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
1.政务服务。加快建设“苏服办”泰州总门户,推动各类平台系统整合共享。按照“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实施一批”的原则,持续深化“一件事”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智办好办快办。推动12345热线从“话务中心”向“数据中心”转变,在“未诉先办”上创新突破。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互通,提升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水平。加强营商环境线上评估,实现全过程在线评价。
2.政府治理。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网络,推动各领域主管部门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新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及时动态掌握监管对象运行情况及其规律特征。完善“互联网+监管”平台,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查一次”。深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进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3.经济调节。综合运用统计、电力、税收、贸易等数据和产业政策,探索应用科学的经济预测模型,剖析经济运行苗头性、倾向性和趋势性问题。跟踪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开展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智能化分析,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提供支撑。创新打造产业规划布局、运行监测、行业预警、要素保障等应用场景,实时掌握产业、行业、区域等多维度经济运行质态。
4.政府运行。夯实政务云、政务网等基础设施,实现全市业务“一朵云”承载、“一张网”覆盖,提供统一、安全、稳定的基础设施能力。按照“内外联动、上下协同” 的工作思路,建立多部门联动、跨部门协作、一体化运行的政务办公平台和机制。以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促进政务工作协同化、体系化,畅通数字政府内外双向连接,提高办公效率,减轻基层负担。
(二)数字经济专项行动
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公共基础数据、企业生产数据、供应链数据、消费服务数据、贸易流通数据等融合应用,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责任单位: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商务局、行政审批局等部门。
工作要求:建设产业大脑,推动各平台、中心、企业数据流通、资源汇聚,提升各行业各领域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效率,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培育和引进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提高细分领域专业化服务能力。
1.产业资源集成共享。以企业为主体、以标志性产业链为重点,加快推动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行业级(突出行业共性支持)、区域级(突出特色产业集群)、供应链(突出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推动各平台创新资源、制造资源、服务资源的集聚共享。通过产业数据中台,提升各行业各领域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效率。
2.产业业态模式创新。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对标行业智能制造领先水平开展集成应用创新,鼓励中小企业整合打通企业信息流、数据流、业务流,实现制造系统各层级优化,建立更为高效的生产体系,提高敏捷度和坚韧性。引导企业在智能化产品、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方面实现模式创新。
3.产业项目系统推进。以全过程监管为导向,以地理信息为支撑,按照项目准入、项目实施、投产运行等阶段,归集整合审批、用地、企业、投资进度、现场形象等基础数据。纵向与在线审批监管、国土信息等公共平台互联互通,横向与规划协同、工业大数据等系统跨部门数据集成,构建一图可视全景、一键可管推进的产业项目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系统。
4.产业企业精准服务。积极对接省“苏企通”“苏服码”,整合优化企业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涉企审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直达直享,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监管信息归集共享和关联整合,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避免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干扰。
5.数据资源高效配置。加快培育数据市场,搭建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政府间”数据共享、“政企间”数据开放、“企政间”数据汇集和“企企间”数据融通等方面的数据要素流通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以数据链有效联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五链协同”制度框架,促进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数字社会专项行动
紧扣群众“急难愁盼”,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文有所化、体有所健、游有所乐、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行有所畅、事有所便,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出行、公共文化等领域推广数字化应用,让群众充分感受到数字化生活的便利。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卫生健康委等部门。
工作要求:建设民生大脑,全面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围绕健康、就业、居住等领域,加快开展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及子场景梳理工作,制定系统集成清单和数据共享清单,持续推动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创新。
1.健康。加快健全监测预警、核酸检测、流调筛查、隔离管控、医疗救治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织密扎牢数字化疫情防控网。规划打造标准规范、全域互联、功能拓展、开发共享的市域数字医疗健康信息一体化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互认和互联互通。以健康管理为纽带,鼓励服务商将数字技术与大健康产业相结合,串联医、药、械等各个场景,满足群众个性化健康服务需求。
2.就业。对接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创新就业服务场景,推动就业政策“应享尽享”。推进就业云平台搭建,全方位动态展示就业总量增减、结构变化、流向趋势等情况,对区域、行业、群体的失业情况开展预警分析。完善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升技能数据归集、分析决策和技能人才激励服务功能,形成技能人才一体化的服务应用。
3.居住。加快 BIM、5G 等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审批、监管中的应用,引导工程企业向行为管理数字化、业务协同一体化、风险防范精准化迈进。深化住房公积金集成改革,探索房屋交易网签备案“云签约”管理服务模式,提升房地产市场数字化监管水平。完善城镇住宅房屋“一楼一档”,加强物业服务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居住品质和服务水平。
4.教育。推进教育信息系统整合,采取集约化建设模式,实行统筹建设、统一运营、共建共享。依托泰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泰州教育数据枢纽、泛在资源学习中心、未来智慧学校服务中心、教育治理服务中心,实现教育数据全面汇聚治理,教育资源充分共建共享,教育管理决策更加科学,教学指导更加精准高效。
5.养老。围绕养老需求与服务清单,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养老服务,布设互联感知的智慧养老设施与服务供给,建立养老服务数字化服务圈。推进养老服务信息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数据资源对接,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重塑老年福利与养老服务的流程,保障政府决策更精准、服务更优质。
6.托育。推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托幼一体、连锁同质”等多元普惠托育模式,探索打造“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智汇托育”品牌,以数字化驱动公共服务智能化。重塑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归集机构托位数、从业人员信用分、教学管理、健康管理等数据项,集成家庭送托、机构园务、部门治理、预警防控等功能,营造育儿友好环境。
7.救助。以人口综合库和GIS地图为最底层数据,打通民政、人社、残联等多部门数据,构建大民生“数据池”。在低保、特困、医疗、就业、临时救助等财政兜底救助政策基础上,统筹慈善机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救助力量,形成政府救助“政策池”。依托社会大救助平台,综合运用“数据池”“政策池”,精准发现困难家庭,主动智能推送政策。
8.文旅。积极拓展数字化文旅消费新场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旅体验需求,有力促进消费恢复。进一步完善全市智慧旅游平台,加强游客实时移动服务系统建设,提高游客服务效能和景区实时监管能力。推进“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项目建设,丰富现场展览、活动、互动等形式,创造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
9.体育。围绕“互联网+全民健身”,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场地配套设施供给,实现公共体育场所智慧化场景体验全覆盖。采集运动员训练、饮食等多方数据,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围绕运动员竞技水平、训练过程和相关保障要素进行科学分析、辅助决策、指导训练,提高训练水平和训练质量。
(四)数字城乡专项行动
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手段,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结合遍布全城的泛感知设备和城乡治理“神经元”,构建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增强城乡治理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处置能力。
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应急局、信访局、消防救援支队等部门。
工作要求:建设城市大脑,梳理空间管控、立体感知等新领域的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及子场景分解,形成相关体系。围绕未来社区、数字乡村、应急管理等场景,通过试点先行、实践推广、互学互比等方式,率先落地一批新场景应用。
1.空间管控。从企业期盼和市民需求出发,打造“空间智治”一张底图,实现业务数据即时更新和实时共享,精准布局空间规划,把控城市安全底线,优化资源高效配置。围绕规划编制、征收安置、土地储备、行政审批、不动产登记、土地利用、耕地保护、地质安全等规划资源核心业务,开展应用场景创新,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2.交通畅行。运用大数据、遥感、GIS等技术,统一地图应用规范,统一测绘坐标系,实现全市数字交通一张图。整合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公路路网、水系航道、桥梁隧道涵洞、管廊管线、通行环境等信息资源,推进地理信息共享服务,深化交通要素信息、空间模型、属性数据等在运输管理、公路管理、港航管理、交通治堵、交通客流、货运管理、城市交通等领域应用。
3.未来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数字社会美好生活需求为牵引,打造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集成社会事业多领域公共服务,率先提供数字生活、数字教育、数字交通、数字旅游、数字养老、数字健康等跨部门协同应用。落地“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等多场景综合应用,创新有机统一的新人居空间。
4.立体感知。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系统、CIM基础平台等,建设新一代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在桥梁、供水排水、城镇燃气、地下综合管廊等领域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构建完整的城市运行监测一张图,全面支撑城市日常运行、应急指挥等,通过应用数字技术让城市感知更灵敏、运行更安全。
5.生态环境。开展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构建环境精准执法、固体废物全流程智能监管、碳普惠实验等专项应用场景,强化大气、水、土壤、自然生态等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协同治理。加快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推动形成集约节约、循环高效、普惠共享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服务保障全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6.数字乡村。深入实施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振兴工程,实现农村数字基建提档跨越,加快数字就业、数字文化、数字救助、数字养老、数字旅游、数字交通等服务直达乡村。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乡村振兴应用场景,以数字化助推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
7.安全稳定。创新“互联网+”应用场景优化,加强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打造感知神经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网上行政复议、网上信访、网上调解、智慧法律援助等水平,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充分融合“雪亮工程”“平安前哨”建设成果,深化数字化手段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打击犯罪、治安联动等方面的应用,维护平安稳定。
8.应急管理。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既有建筑安全排查整治、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指挥救援、物资保障、社会动员的智能化水平,实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深度推进应急管理与消防救援资源融合,加快应急、消防“一张图”叠加互补,形成灾害风险联防联控新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数智赋能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例会,听取进度汇报,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部署重点工作。组建四大专项行动推进技术专班,明确具体任务和时间节点,按月列清单、按周抓推进,集中力量攻坚突破。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各部门对照实施意见,抓紧制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实行“一项行动、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牵头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抓好督促落实。责任单位和各市(区)要履职尽责,高质量完成任务。
(三)强化考核评估。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开展定期督查,量化目标、明确要求、到点验收。设立专项行动突破奖,加强政策和制度倾斜保障,鼓励先行先试。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提高社会各界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四)强化要素保障。加大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支持保障力度。培育数字化氛围,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探索建立数字技术领域人才评价标准,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精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队伍,为行动落地落实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